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

6C改造和其衍生

1)203C改造:改稱204,並延至澤安村,來回程取道南昌街、窩仔街(回程窩仔街、偉智街)、大坑東道,後按原來路線走也。

個人認為又一城本身對巴士服務需求有限:一般走到九龍塘站,不會花太多時間也。由此把203C改為專針對石硤尾,相應合理一些:比如,方便石硤尾居民到旺角也。

2)6C改為(九龍城碼頭←→西九龍中心):經土瓜灣道、馬頭角道(回程木廠街)、馬頭涌道、九龍城迴旋處、亞皆老街、彌敦道、荔枝角道、欽州街(回程欽州街、長沙灣道、東京街、青山道、大埔道、南昌街、荔枝角道、彌敦道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)。

按筆者之構想是參考紅色小巴之作法:來往土瓜灣至旺角,小巴一般作如是走也。而且土瓜灣相應接鄰九龍城:倘九龍城至旺角只直走亞皆老街、太子道西即可,土瓜灣沒理由不能也。而直入西九龍中心除順道方便到深水步,尚是便於另一邊設總站:以穩定行車班次也。

3)2、6F合併:成新2(蘇屋←→九龍城碼頭),蘇屋至彌敦道一段,按2走;彌敦道至土瓜灣一段則跟6F也。

於土瓜灣亦有鐵路下,巴士當然沒必要作如是走:主要是流水線性質,比如油麻地至深水步——指荔枝角道一帶;又或,土瓜灣、紅磡至油麻地——彌敦道一邊也。

1、2、7等改造圖:其中2是沿用原來6C、6F走法,而6C則是類似紅色小巴般走,惟直達深水步;至於1、7則皆是服務橫頭磡,只是一條到旺角,一條到尖沙咀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4)2E分拆:成209(海達←→九龍城碼頭)、210(白田←→大角咀)。209走深旺道、聚魚道、大角咀道、餘段按2E走;210則以循環線形式,走南昌街、通州街、大角咀道、奧運站、大角咀道、通州街、南昌街。

作如是分拆主要是出於倘在白田、深水步一邊坐,通常最遠到大角咀,鮮會到紅磡、土瓜灣;而從紅磡、土瓜灣坐則通常到佐敦——到大角咀者已不多,深水步更跡近零也。用車方面則2E車隊全過檔209,而210則靠縮短208時,騰出一些用車解決——208縮短下面有述也。

5)12A改動:改稱212,改為在過荔枝角道後、直走至通州街、興華街西、深盛路、深旺道(回程深旺道、興華街西、荔枝角道)。這是旨在專針對西九龍新區,亦即海麗、海達、昇悅居一帶——倘大直路走荔枝角道至此區域,會較目前走法少繞路也。

6)18、45改造:先把45縮短至何文田,總站在愛民,不入紅磡、土瓜灣;又把18改造成(紅磡紅鸞道←→維港灣),經紅鸞道、紅樂道、紅荔道、紅磡南道、機利士南路、蕪湖街、馬頭圍道(回程馬頭圍道、德民街、紅磡道、紅磡繞道、紅鸞道)、佛光街、培正道、窩打老道、亞皆老街(回程亞皆老街、新填地街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亞皆老街)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

這是旨在把角色對調:何文田至旺角之服務改由45兼顧,而18則直落紅磡也。與此同時18改為到維港灣,則是基於西九龍新區到旺角本就有701系列,毋須另有18架床疊屋也。

7)8P、12合併:成新12(海逸豪園←→維港灣),經大環道東、紅磡道、紅磡繞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、渡船街、欣翔道、海泓道、奧運站、深旺道、海輝道。

按12縮短至維港灣是旨在於8P、12合併後,適當縮短路線,以加快返車時間也。

8)8A大改造:改為過暢運道後,經柯士甸道、廣東道、梳士巴利道、九龍公園徑、廣東道、柯士甸道,循環形式回到黃埔也。

這是用來取代原有專線小巴路線:主要針對柯士甸道沿線。而由於柯士甸道路面較窄,改道後續用單層服務也。

12、18等改造圖:大體12、18是針對維港灣一帶,儘管維港灣有奧運站在;209則是2E之進化,只是改為到西九龍新區;212則是12A順道改造時改名也;至於8A則是旨在取代原有綠色小巴路線──該小巴線似沒營辦商接手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9)1、7大整頓:先把1縮短至旺角,以循環線形式行走,而具體則是在過太子道西以後,經彌敦道、旺角道、洗衣街、太子道西、通菜街、界限街,按原來路線返回竹園;7則是直接延至竹園,以填補1號線於尖沙咀之空白也。

這是涉及角色重訂:1乃改為專門針對往返橫頭磡至旺角;另改以7,專門往返橫頭磡至尖沙咀,蓋因倘途經旺角,正常會多花時間,不及取道全段窩打老道呈斜角線也。

10)重組2B、2F:先把2F改造成201(慈雲山北←→長沙灣),經慈雲山道、蒲崗村道、鳳德道、黃大仙道、馬仔坑道、竹園道、龍翔道(回程龍翔道、馬仔坑道)、南昌街,餘段不變;2B則改造成201A(黃大仙←→長沙灣),經東頭村道、鳳舞街、富美街、聯合道、歌和老街、南昌街,餘段不變。

筆者之構想是把黃大仙區至長沙灣、荔枝角,定為201系:重要者是尚要途經九龍塘,或龍翔道往返也。

11)208縮短:為(樂富←→廣播道),以循環線形式,經聯合道、廣播道、聯合道往返也。

按縮短208是基於廣播道一帶高級住宅區為主:又或者。走落聯合道坐7號線亦可。由此則毋須讓208維持原來服務也。

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

路線分拆議

在筆者看來有一些路線是理應盡早分拆,或分開營運——或以其需求,或走線,或其他,諸如此類也。應當指出所涉及者主要還是過境路線——尚有一些例外,究其實不算多。筆者認為這不重要:只要需求大得足以分拆,即可也。

1)68X、268X:個人以為兩線在性質上是難以一併處理,蓋因268X性質是元朗特快至油尖旺;而68X則因有西鐵,真正焦點實是在洪水橋——類似於天水圍之265B、屯門碼頭之59X、良景之58X、大興之66X也。

換言之68X、268X兩線車隊,乃不該共用也。由此分拆之形式是:68X路線不變,而268X則縮短至元朗——總站可在元朗西、西鐵朗屏站或其他,九龍則延至尖東麼地道。

筆者以為68X、268X之情形,是需連同268B一同整頓:主要在268B原則上與西鐵重疊太過,頂多只能於平日早上開出幾班車服務,而且,用後備車已可也。原本268B使用四部掛牌,乃調往68X;而目前68X、268X共用34部巴士,20部走268X,68X則接收餘下14部也。

按倘論客量明顯268X是遠多於68X,因之268X理應比68X多獲分一些也。

2)277X分拆:從性質看277X儘管只經粉嶺,卻是連上水亦服務在內,只是靠70K之類接駁也。然而現在之北區事實已有條件做到粉嶺一條,上水一條:277E理應不是277X之分支,而該改曰77X——另一新系列也。且目前277X用車大約共50部左右:277X全線總站到總站,於全面走高速下,60分鐘左右即完成也。假定5分鐘一班,277X最少可用24部:30部做到5分鐘一班,綽綽有餘也。餘下20部則全數過檔至77X:班次多少,沒相干也。

3)B1系列:對於B1,竊以為最低限度該是一條走元朗,一條天水圍。元朗之一條續稱曰B1——天水圍則B1X,不經元朗市也。且倘能,B1之餘亦理應有B1A:只走青山公路經新田、米埔、牛潭尾,當是針對往返這些地區至關口也。

於實際操作上於北上高峰期,主力加密B1班次:B1X、B1A主要還是輔助性質,類似深圳灣口岸之B3系列,資源皆集中在B3X,其他僅走假日,班次亦沒那麼頻密也。

4)B8系列:沙田、大埔至蓮塘口岸理應分開兩條線行走也。倘是沙田一條,大概另闢編號曰B12,不但不經大埔,於沙田一段,中途加插經沙燕橋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田站、沙田鄉事會路、沙燕橋,當是加經新城市廣場也;大埔則續稱B8,或直入白石角——以總站空間看,大概僅大學站也。

5)B9系列:個人認為應該一條元朗,一條屯門:元朗一條另起編號曰B13,走之路線與目前B9雷同,僅不到屯門;屯門之服務則繼續B9,不入元朗直走高速也。

B1分拆圖:其中B1A明顯是走下路,即青山公路一段也;而天水圍之B1X則大體可走到天水圍市中心──當然不入天水圍北,沒那麼全面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B9分拆圖:元朗一條曰B13;而B9則定性走屯門市中心,由總站直入高速公路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

北區接駁巴士議

當看回東鐵線接駁巴士線歷史,反而北區一直都未曾有相關路線:不是九巴經營就是小巴路線,且似是東、西鐵成立巴士部時,故意被忽略也。

然在筆者看來此等路線究其實理應有:哪怕現在才來落實,未為晚也。當然這是有兩類型路線:一是走區內屋苑社區,類似70K那種;二是鄉郊路線。倘是鄉郊,基於北區好些小巴服務是深入村內,不太適合常規巴士行走,於是盡量保留這些小巴線——反而毋須深入村內者則可由東鐵接手,如55K;而接駁巴士則毋須太多。而屋苑社區則或與現有九巴路線重疊:於是九巴相關路線,亦理應整頓一下也。

換言之,是不會太大規模也。

1)接手綠色小巴55K:形式是取消之,改開辦K21(粉嶺站←→沙頭角),全走沙頭角公路。與此同時改造78K:於過沙頭角公路後,改走馬適路、馬會道、龍琛路、上水站、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粉錦公路、保健路,總站在太平。

按一直以來沙頭角巴士、小巴並行,一大問題在於服務重疊——皆是來往上水也。然事實上沙頭角公路一帶,理應一條粉嶺,一條上水,如此分家也。於是整頓時,乃順道作出分家安排也。

2)開辦K22(嘉福←→華明):大概取道百和路往返也。這可謂是取代273:只是筆者本來之想法是把278K、273合併——形成278K延長去華明、百和路一邊也。

3)開辦聯和墟至粉嶺站路線:曰K23,取道沙頭角公路往返。

以前提過278K可延長至華明以擴大服務範圍,就一於作如是辦;另往返聯和墟至粉嶺站之小巴亦可不要——屆時有正式接駁巴士線時,沒存在價值也。

4)接手九巴73K:形式亦是取消之,改開辦K24(上水←→文錦渡),經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馬會道、文錦渡路。

按倘可以,亦可於清明、重陽之時,開一條九巴路線特別線性質——主要是基於往返文錦渡一帶,似以清明、重陽較多,且以東、西鐵接駁巴士車隊規模,未必有足夠資源應付也。

5)開辦K25(上水←→北區醫院):經新豐路、寶運路、寶石湖路、保健路。

按此走法並非只接駁上水站至北區醫院:比如太平、清河村一帶倘以K25接駁,取道粉錦公路、寶石湖路,亦未至於繞路也。

另應當指出以上這些路線原則上,是需要配合整頓九巴之北區區內線,而具體作法則參考:《北區區內線對稱化》。

北區接駁巴士線路線圖:如圖中所示,最長者明顯是K21,直入沙頭角;而最短者為K23、K25──此中後者,究其實開辦與否沒所謂,蓋因太平本有天橋直達上水站,只是考慮到出入醫院或有坐輪椅者,才有K25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

城隧、青沙兩面用

參考連結:《86系改造議》、《大埔路線大修理

按筆者有個看法是,倘要青沙公路巴士線客量有所促進,安排一條線經青沙公路來往葵涌、荃灣,應會有些幫助:城門隧道最大問題是西邊出入口是在荃灣、葵涌交界——有些難以兼顧也。倘以筆者之想法整頓一下青沙公路巴士線,配合一條出葵涌、荃灣者作接駁,該能帶來更多客源也。至於城隧路線屆時則集中於往返荃灣:同樣靠一、兩條線往返葵涌作接駁用也。

那具體作何辦?或找43X開刀進行改造:把之改走青沙公路也。這是基於與40X比較,43X作為往返馬鞍山之角色較次:改造後,既不影響原來馬鞍山居民,亦同時當是接駁青沙公路至馬鞍山也。

1)49X縮短至荃灣,不再入青衣:具體做法是把總站搬往葵涌村,經大窩口路、德士古道、楊屋道,餘段不變也。

按青衣之服務大可靠249X解決,概言之就是,把49X青衣之服務推向249X也。而在249X之時保留49X青衣一段路,是沒什麼意思:尤其是49X是先經荃灣才入青衣,且客源一向多在荃灣也。

2)249X修改路線:搬總至沙田圍,並改走沙田圍路、沙燕橋、沙田市中心、沙田鄉事會路、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呈祥道、青葵公路、青衣南橋、青衣路、青康路、涌美路、青衣鄉事會路、楓樹窩路、青敬路。

如此修正算是把249X變成走泰半個青衣:旨在乾脆靠一條線,連接沙田至青衣也。而於修訂之時,249X車隊理應與49X分開:前者10-12部已夠,後者則用20部車也。

3)47X改道:改為(秦石←→美孚),沙田至城門隧道一段路線不變,爾後走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葵涌道、荔景山路、美荔道。

按此中要旨在靠一條線接駁城隧路線至葵涌:一來大多城隧巴士線是走荃灣,如48X、49X、73X、278X;二來選定47X是看中秦石、沙角一帶屋村整體老化,沙田一邊客源壓力不大,正好提供空間於城隧轉車

站,接載往返葵涌之客源也。

4)46X改造:變成(顯徑←→葵盛東),沙田至城門隧道一段路線不變,爾後走和宜合道、三棟屋路、二陂圳路、石圍角路、德士古道、荃錦交匯處、大河道、楊屋道、葵福路、盛福街、葵盛圍。

有問何以不靠46X扮演接駁至葵涌之角色?主要是基於46X光服務大圍,而大圍至荃灣區本身就有一定需求:形成再接駁城隧轉車站至葵涌,力有不逮也。另一方面當找47X充當接駁葵涌之角色,其在葵盛之空白乃由46X填補也。

城門隧道沙田至荃灣線改造圖:如圖中所顯示,靠一條47X接駁城隧轉車站至葵涌,蓋因47X於沙田之服務皆人口老化之屋村,有空間應付轉車站龐大需求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5)40X大改造:改曰240(烏溪沙站←→荃灣站),烏溪沙至城門隧道一段不變,之後走和宜合道、昌榮路、葵涌道、葵義路、興芳路、葵福路、楊屋道、大河道。

6)43X大改造:改曰246,兩邊總站不變,馬鞍山至火炭一段不變,之後經大埔公路沙田段、青沙公路、呈祥道、葵涌道、青山公路、大河道。

7)48X不變:暫看不見有改造之需要也。

40X、43X改造圖:在筆者構想裡兩線是分別改曰240、246,惟為求清楚顯示具體改線,暫不表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

中九龍幹線上班線

當中九龍幹線通車,從駕車角度說,來往觀塘、九龍灣,無疑以中九龍幹線最方便——由九龍灣進入幹線,一直走,為西隧九龍出入口也。可是對於巴士線卻有一缺點:黃大仙、新蒲崗一段乃不會途經也。而據過往經驗,新界西到東九龍僅到觀塘,客量反而不多:到黃大仙接駁其他線入西貢,需求反而大一些也。

由此看來向那些繁忙時間路線下手應會更佳——沿西九龍快速公路入中九龍幹線,經九龍灣、觀塘,即可也。路線依舊只走繁忙時間,蓋因支線性質:主體線則續走呈祥道、龍翔道,且維持每天全日服務也。

1)40P改造:變成(麗城花園←→油塘),經青山公路、大涌道、沙咀道、聯仁街、馬頭壩道、德士古道、迴旋處、荃灣路、西九龍快速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、勵業街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。

此走法大抵是走整個荃灣,然不經葵涌:好處是特快也。而且原則上編號「40P」,最好是走法別離主線40太遠:石圍角、石梨貝一邊理應「38P」也。

2)38P改造:為填補40P改造後遺下之空白,乃改造38P作填補,為(石圍角←→觀塘碼頭),經二陂圳路、三棟屋路、和宜合道、青山公路、呈祥道、龍翔道、觀塘道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

按38、38P理應專門針對北葵涌——亦即石圍角、梨木樹、石梨貝也;倘葵盛、葵涌村則另找其他路線服務:舉例40A也。與此同時考慮到青山公路葵涌段未能直接連接西九龍快速,38P乃續用呈祥道、龍翔道也。

3)40A、40B改造:先把40A延長至葵盛東,成(葵盛東←→平田),經葵盛圍、大窩口道、禾塘咀街、禾葵里、葵涌道、昌榮路迴旋處、葵涌道(回程葵涌道、青山公路、健全街、大窩口道)、西九龍快速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、勵業街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、啟田道;40B則搬總站至葵盛西,並改走盛福街、葵福路入荔景山路:餘段則呈祥道、龍翔道、觀塘道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、勵業街、觀塘道、鯉魚門道、啟田道。

4)開辦42P(長亨←→觀塘碼頭):青衣一段按42C走,後走青衣北橋、荃灣路、西九龍快速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

38P、40A、40P等路線圖:大抵除38P因道路網限制取道呈祥道、龍翔道,主要用中九龍幹線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5)屯門路線大重整:先把所有相關路線一律編號為62系,然後以62X為核心,來一堆62A(寶田←→觀塘碼頭)、62B(屯門碼頭←→觀塘碼頭)、62C(兆康←→觀塘碼頭)、62D(屯門市中心←→觀塘碼頭)。62A走鳴琴路、田景路、青田路、震寰路、石排頭路、鳴琴路、青雲路、皇珠路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西九龍快速公路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;62B走龍門路、湖翠路、湖景路、海皇路、皇珠路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西九龍快速公路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;62C走青山公路新墟段、屯興路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西九龍快速公路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;62D則走屯興路、青山公路置樂段、青山公路青山灣段、小欖交匯處、屯門公路、汀九橋、青葵公路、西九龍快速公路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

把這些繁忙時間一律收編為62系是旨在使路線更見系統:62系代表往返屯門至觀塘。而因只走繁忙時間,四線服務範圍乃仿效58M、59M、67M等M線走法;觀塘一段則亦專走九龍灣、觀塘工業區內街也。

6)268P改稱250P:之前提過268C理應改編為250系代表來往元朗至觀塘,故乃順道改名,九龍一段改走西九龍快速公路、中九龍幹線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;並同時縮短至元朗西也。

另一方面為求方便,亦順道重整新界東一邊路線網──同樣不需走全日,只走繁忙時間即夠:

1)74B(富蝶←→觀塘碼頭):概言之是延長74B至富蝶,經頌雅路、大埔中心、寶鄉橋、廣福道、吐露港公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(回程觀塘道、龍翔道、大老山隧道)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

2)改造80P為(秦石←→觀塘碼頭):走大涌橋路、沙角街、沙田圍路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換言之雷同於80X也。

按作如是辦是基於自從有屯馬線以後,原則上已毋須80P輔助80,故乃為80P轉型:當是取代80X 之服務也。

3)改造89B為(禾輋←→觀塘碼頭):並只走繁忙時間,取道源禾路、沙燕橋、大涌橋路、小瀝源路、銀城街、沙田圍路、廣源村、大老山隧道、觀塘道、啟祥道、宏照道、常悅道、宏光道、啟福道、偉業街(回程偉業街、常怡道、宏照道)。

原則上89B大致已沒實際價值,然倘要保留,把之改造成繁忙時間路線,專針對第一城一邊到九龍灣、觀塘工業區,實未嘗不可也。

4) X89D改稱84P:89D理應改稱84X,因之X89D則改曰84P,並把總站定於烏溪沙站即可。

倘新界東,沙田一條大可靠造89B:大體按89X走;而80P則是單純針對沙角一邊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

屯門過海線修整

屯門過海路線在筆者看來,可有個更系統化安排:倘九巴,960、961最好來個分工,前者中環、灣仔,後者則銅鑼灣;而城巴則可多考慮接駁B3系列,前往深圳灣口岸。這是基於路線自身環境和特點,而度身訂造:像城巴,既然於屯門專門負責來往深圳灣口岸過境,則其過海線,理應設相關轉乘也;九巴則本來就有很多屯門至市區巴士線,則960、961分工,乃有便於制定轉乘安排也。

1)960不變:旨在針對中環、灣仔一段。

2)961大改造:先縮短至屯門站——不再入山景一邊,港島一段則延至北角碼頭,改經干諾道西、干諾道中、告士打道、高士威道、英皇道(回程英皇道、興發街、維園道、告士打道、干諾道中、干諾道西)。這是考慮到由西隧走銅鑼灣、北角,理應走較快路段也。

按961之走線多少有與960重複之意味:從客量說,一直不如960也。另一方面961屯門一段路集中在市中心、友愛一帶會較佳:工廠區、山景一邊,對961幫補不大也。

3)952縮短至會展站:餘段則不變也。

4)962系改革:先962路線大改造,改經龍門路、湖翠路、湖景路、海皇路、海榮路、屯門鄉事會路、屯門市中心、屯興路、屯門公路(回程屯門公路、屯門市中心、屯門鄉事會路),餘段不變;962X改經龍門路、湖翠路、湖景路、海皇路、皇珠路、屯門公路;而962A則改為屯門市中心開出,經屯門鄉事會路、海珠路、皇珠路、屯門公路,餘段不變也。

以962系之情況是:毋須途經置樂花園一帶。這是因為本身置樂已有952系:哪怕用小欖交匯處進出高速,不會太緩慢也。而倘962直入屯門市中心,才能真正接駁B3X——B3系中唯一每天全日服務者也。

而按筆者之作法是讓平日早上繁忙時間,由962X、962A提供服務;餘下時段包括假日全日,962提供服務也。962A是旨在填補961延至北角後,往返中環角色之空白;而置樂一邊則靠952系已可也。

5)955加經青山公路新墟段:沿屯興路出入屯門公路。此線暫時尚可只走繁忙時間:用來接駁B3,尚有962系也。

屯門過海線新走線圖:其中有960、961分家,前者到中環、灣仔,後者則銅鑼灣、北角;另962則改為用屯興路出入也。(擷取自Google地圖,經網主加工)


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

馬鞍山線編排商榷

於成文之時忽見有87C之開辦:走線類似87D,然為後者特快版:大體是走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沙瀝公路、獅隧公路、獅隧也。問題是開辦此特快線之同時,留著87D是為什麼?何不直接改87D走高速?另初步87C服務時間亦很有限:以馬鞍山之情形,又走油尖旺,特快版倘每天全日服務,亦非不合效益也。

依筆者看該乾脆只靠87C一條線,每天全日服務:同時不要87D也。而87C 亦不該有個「C」:單純曰「87」,又或「87X」,尤其後者,代表特快全走高速也。另外根本老早就該有此特快版路線:最遲屯馬線全線貫通時,改動就要落實也。

說起來倘回顧馬鞍山巴士線演義,不難發現在路線編排上,是有商榷之處:比如最低限度,一部分使用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往返,而少部分則亞公角街也。而哪些用前者,哪些後者?舉例40X、87D、89D於馬鞍山覆蓋面較實在,使用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較佳;反之43X、81C、89C較適合針對亞公角街一帶,蓋因其在馬鞍山僅針對馬鞍山西邊也。

另一方面馬鞍山巴士線既是到馬鞍山,理應盡量走高速以節省行車時間:比如倘入獅隧,理應取道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沙瀝公路、獅隧公路、獅隧;倘大老山隧道,則是該走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也。甚至只到沙田市中心亦是:例如可走馬鞍山路、大老山公路、澤祥街、大埔公路沙田段,最後到沙田站也。

此間一個重要因由是亞公角街沿線依舊人口有限,屋苑又缺乏:頂多有醫院在也。哪怕止至目前,依舊如是:山邊地方,平地空間有限也。於可見將來亞公角街一帶需求,不會有何突破也。

以前馬鞍山落成屋村、屋苑不多,途經沙田或無可厚非:可是早於1990年代末起,人口已具一定規模,且能獨立去看也。改用特快路經走老早就該推行——最遲2000年左右也。推行之時頂多保留85K:以85K往返馬鞍山至沙田,該不會很緩慢也。

而除走法,編號亦是有討論空間:比如87D、89D不該作如是叫,而是另找編號,分別代表馬鞍山至油尖旺、馬鞍山至觀塘也。而找哪些編號?舉例84——提議代表馬鞍山至觀塘:如此則89D可改曰84,89C則為84A也。所涉號碼毋須太多:那些屬於85、86系者,因重要性整體較遜,毋須更換號碼也。

而倘擺在現今,則89D依舊可改曰84——89C則84A也。當然亦可曰「84X」——於走大老山公路、大老山隧道也。至於87D、81C之類則乾脆改曰87、87A——馬鞍山至油尖旺,以87為代表也。當然改編號時亦應順道改道——如走沙瀝公路者也。

按過去九巴之想法大概是視馬鞍山為沙田新市鎮一部分:然原則上馬鞚該獨立去看待,就像青衣般,與荃灣、葵涌區分開也。青衣巴士線編號有41、42、43、44作代表——倘馬鞍山,則84、87是也。